长津湖战役,可以说是一场炼狱之战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中美双方都不怎么提这场战役,甚至不愿回忆,心里都在骂国军是个骗子。
战役之初,双方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轻敌。在美军眼里,志愿军战斗力再强,也无非是国军精锐的水平;在志愿军眼里,全套的美械装备的国军又不是没打过……
所以志愿军口号是:一个干粮袋,从北打到南!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更是自信满满,争先恐后一个劲地抢着往北跑,整天想着“圣诞节回家”(当时已经11月底)。
雪上加霜的是,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,志愿军战士一方面要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血拼,一方面还要跟寒冷的死神做殊死的抗争。
仅仅是这个电影题材,就完全值得去欣赏。所以我在29号就提前订票,结果动手还是晚了,30日的票几乎已经售罄(除了最晚一场),第二天很多场次也几乎满员。
所以我当机立断,抢到了最晚场次的票。为什么我这么想看?首先是向我姥爷致敬,他是志愿军老兵,可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来得及听他讲故事,他就溘然长逝了。
其次,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,却不懂得珍惜。我们这一代人,有必要把老一代人的精气神儿给传承下去,也有义务告诉孩子们,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
去之前,我告诉孩子们,要准备好纸巾。这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,反问我为什么。我说:因为会流泪。
实际上,这部电影不仅有泪点还有笑点。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总是一次次让人破涕为笑。而且导演挺坏的,一些镜头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。
比如我说一个细节。第七穿插连直插敌人内腹,要面临无后勤作战,所以要带干粮袋。带的干粮是什么呢?其实就是土豆。
可由于天气太冷,那土豆冻得结结实实的,像鹅卵石。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,拿起土豆一咬,嘎嘣一声硌掉一颗牙。
毕竟伍万里是个新兵蛋子,没经验。比如雷排长就知道把土豆贴身放,就不会冻成铁疙瘩。所以随手从衣服里拿出来一个土豆递给他,说这个软。
还有很多细节也反映出导演挺用心的,宋时轮鼓舞士气后方的红色横幅——“一定要解放台湾”,让人瞬间泪目。
《长津湖》,比管虎的《金刚川》要好很多,管虎搞不好是个高级黑,只是藏得比较深。《长津湖》还原了毛岸英牺牲的过程,可以说是良心剧情。
这个题材虽好,但是并不好拍,因为观众期待太高。另外,由于历史原貌中感人的故事太多,素材取舍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。比如我个人不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点:
第一,志愿军军冲锋阵型太密集,不符合史实。因为我军奉行三三制,三人战斗小组要适当拉开距离,能看到相互的手势为宜,防止敌人一发炮弹导致全部受伤或牺牲。
第二, 对长津湖的极寒天气刻画不足。真实的情况很糟糕,由于温度过低,志愿军的枪甚至都无法打响。
战斗中大批的志愿军战士,在冲锋的时候突然倒地,不是因为中枪,而是饥寒交迫的身体,已经无法承受这种超出生存极限的恶劣环境了。
原志愿军第27军81师战士翟义田回忆:手冻僵了拧不开手榴弹盖,就用牙咬。拉环也抠不出来,手指冻得不听使唤,得用舌头舔,而铁环一沾舌头就冻上了,一扯一层皮……
第20军某后勤管理排长曲肇录回忆道:从雪坡上朝山下滚,要捂着耳朵滚,不然树棵子可能把耳朵给刮掉。在包扎所的伤员,有的脚被冻掉了,有的耳朵被冻掉了,很多人因此截肢。
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回忆说:“冷到什么程度呀,讲了你都不敢信,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,一碰整个就掉了,一点都没的知觉喽!”
第三,我认为长津湖的高潮是水门桥的争夺,本片却没怎么体现。水门桥是敌人败退的必经之路。解放军(志愿军)最爱包饺子了,一下子就认识到了关键所在。
志愿军的胃口很大啊,很想把美陆战第一师全给包了。所以双方围绕水门桥,展开了殊死搏斗。美国的工业优势、装备优势和志愿军的顽强执着都发挥到了极致。
这段历史的细节我会在后边详细介绍。但不管咋说,仅仅是这个题材,已经拍的相当不错,细节满满,剧情感人,已经值得去一刷了。反正我是没看过瘾,找时间二刷。
接下来我发一篇旧文,来回一下这一场“惊天地、泣鬼神”的长津湖战役。这篇文章跟电影无关,不用担心剧透,可以作为大家观影前的背景阅读。
在70来年前,志愿军战士曾经依靠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钢铁意志,凭借在各种劣势下积累的战术,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在朝鲜浴血拼杀。
我认为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上的长津湖战役,虽然战术运用出神入化,但可能是最惨烈的一场战役,号称英雄的地狱之战,比上甘岭还惨烈,惨烈到很长时间双方都不愿意提起。
从10月25日到11月5日第一战役之中,志愿军东西线两线出击,重创了美军开国元勋师——骑兵第一师、歼灭了南朝鲜第六师大部共计1.5万人,初步稳定住了朝鲜的崩溃局面。
虽然取胜,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放松,立刻开始筹划第二次战役,准备组织一个更大的战役,像淮海战役那样,成亩成亩,错了,这个词是意呆利专属,成师成师地歼灭美军。
毛泽东布的这个局非常经典,使用了连环计、瞒天过海计和诱敌深入计,最终把敌人成功地引入到我们指定的战场。
他知道美国人的情报机构,日日夜夜在监听我们和朝鲜的广播,所以他经常亲自修改广播稿,故意给美国传递情报。
他在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后,就让人以朝鲜人民军的名义播报了战况,说我军于25日全歼了狂妄北进的敌人先头部队,向敌人暗示,这是朝鲜人民军自己在打。
11月2日,中国军队入朝的事情瞒不住了,毛泽东又亲自修改,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破天荒地报道了有中国军队到朝鲜的消息。
不过是这样说的,志愿军在保护鸭绿江边中国的水力发电站,让敌人印证了的确有中国军人参战,只不过参战的不是正规军,而是保护水电站的武装,规模也有限。
而且第一次战役取胜后,志愿军果断北撤。这一系列骚操作,成功地瞒过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,让他确信志愿军并没有大规模入朝,最多不过五六万,而且打完之后就撤了回了中国。
但实际上,第二次战役之前,毛泽东就在策划包一顿大饺子,分东西两线作战,采用诱敌深入的方法,把敌人诱入到我们预设的战场,然后猛烈地围歼。
再说联合国军,在第一次战役中遭到我方沉重打击之后,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,并不甘心失败,立刻调集大量兵力,凭借强大的海空支援,准备发起“圣诞节回国”总攻势。
麦克阿瑟制定了东西分进合击的策略,围歼朝鲜北部的志愿军和人民军。
由于第一次战役的时候,联合国军的主要兵力都在西线,东线只有三个师。
所以麦克阿瑟下了大决心,增派了下辖王牌师陆一师和步七师的第十军到东线, 加上南朝鲜的首都师和第三师等,总兵力超10万。
麦克阿瑟为了摸清真实情况,亲自坐飞机到鸭绿江沿岸侦查,并炸毁了所有桥梁和渡口,一方面防止志愿军增兵,一方面企图截断在朝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路。
由于麦克阿瑟的调整部署和大规模增兵,相形之下,我方总兵力就不足了,尤其是东线,原来只有42军所辖的两个师的兵力,约3万人负责警戒和防御工作。
这时候增兵势在必行。因为对手是美国最精锐的陆战一师,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,所以我们这边也得派最善于肯硬骨头的精锐之师。
当时13兵团已经被掉往西线战场,国内只有第9兵团和第19兵团,相对来说能与美陆一师一战。
但19兵团的人数、装备及作战经验,以及各级官兵战斗素质与第九兵团又差一截,毕竟第九兵团是准备用来打台湾的,后来因为朝鲜战争爆发、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,攻台计划被迫取消了。
毛泽东最终还是觉得派第九兵团胜算更大,作战经验极其丰富,下辖的三个军各有特色,20军善于纵深穿插,26军善于防守,27军善于攻坚,可以相互配合。
第九兵团是一支标准的威武之师、文明之师、光荣之师、胜利之师,简单介绍如下几点。
第一,第九兵团对美国武器比较熟悉,因为曾经在孟良崮战役中,全歼国军五大主力之首、全副美械的整编74师,因此第九兵团装备也比较先进。
第二,第九兵团军纪严明。解放上海后的第一个夜晚,第九兵团是在阴冷潮湿的马路上度过的,战士们个个手抱武器,整齐的横向侧卧,成为被国人传颂的“霓虹灯下的哨兵”。
第三,第九兵团将领素质过硬。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,在黄埔学习过,参加过长征,是一名出色的儒将。副司令陶勇,被誉为拼命三郎,与叶飞、粟裕、王必成并称三野四虎将。
第四,第九兵团跟洋人交过手。1949年4月,在紫石英事件中,炮轰英国军舰的就是第九兵团(就是那个拼命三郎陶勇指挥的),这是解放军第一次与西方列强直接交手。
当前视频已下架,暂无法观看错误码:-62
所以派第九兵团与美国精锐的第十军\尤其是陆战第一师决战,是毛泽东内心早就策划好的。1950年10月23日,宋时轮就被任命为志愿军九兵团的司令兼政委。
毛泽东对宋时轮说:我不会遥控你,我们要你去朝鲜,是用人之长,你要对付的是美国陆战第一师。
按照原计划,部队要整训一个月。战场局势瞬息万变,由于美军把精锐的陆一师调往了东线,企图绕道抄西线志愿军后路,应彭德怀请求,第九兵团入朝也不得不突然提前。
而这时准备工作还没来得及做好,15万人的棉衣都没解决。为什么这么仓促,跟一个人有关系,他就是张东荪。他把志愿军的一些情报提供给了美方。参见《抗美援朝,一次全民族的精神大补钙》
而第九兵团的官兵,原本以为到东北就会得到弹药、被装和给养补充,所以出发时谁也没在意身上穿的单衣,肩上扛的弹药,背上背的给养是否够用。
结果过了山海关,长期在南方作战的第九兵团的战士们,才发现东北的11月是真特么冷啊,大家不由自主地三五成群挤在一起用体温彼此取暖。
到了沈阳,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贺晋年(下图),见到南方来的先头部队20军衣着如此单薄,而且要马上入朝作战,大吃一惊,连呼了几遍:这怎么得了!这怎么得了!
他当即吩咐随行人员,去仓库找棉衣、翻棉鞋、弄皮帽,有多少拿多少,给兄弟们换上。就这样,贺司令拿出了自己部队保管的五万套御寒衣物。
然而还是不够,他又果断决定,即刻动员自己的部队,马上脱下冬装,换给南方的战友穿。尽管如此,依然是杯水车薪。
而且军情紧急,火车停站时间短,许多换下来的衣物还没装上车,火车便一声长鸣,风驰电掣地驶向了朝鲜血与火的战场。
第九兵团的使命是,秘密入朝潜伏于我方预设战场,也就是东线长津湖地区,然后歼灭美国第十军,尤其是陆战一师。
为啥说志愿军是战术大师,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,无论战役布局、情报工作、还是执行能力,都是世界级的。
比如秘密入朝吧,十几万大军过江入朝,无论是当地的百姓,还是每天都在天上不间断巡逻侦查的美军,一点儿觉察都没有。
就拿鸭绿江上的桥来说,志愿军就玩出了花。因为知道拥有制空权的美军一定会轰炸,所以他们想出了办法,把桥面建在水面以下50公分,淹不住汽车排气管,敌人也发现不了。
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,他们还在远处大摇大摆建起了浮桥,既要吸引敌机轰炸,又要让敌人觉得没有大部队过江。
敌机每天出动一千架次,像SB一样轰炸假桥,而这边十几万大军都过去了,联合国军竟然全然不知。
隐瞒十几万人的行踪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般夜行晓宿。过了江之后都是山路,第九兵团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,只能徒步穿行在山林中。
然而天公不作美,刚过了鸭绿江不久就下了大雪,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,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林中,人多路滑,根本没什么速度可言,挪几步就得停下来。
队伍停下来,但是人不能停,只能原地踏步,因为太冷了。一旦坐下来休息,用不了多久脚就会冻坏,就再也站不起来了。所以一夜只能走二十几公里。
军情紧迫,为了赶时间不得不白天行军,为了伪装,只能把被子白里的一面朝上,披在身上进行伪装,这样可以昼夜行军。
但是山路太难走,炮兵营的马都罢工了,不肯在覆盖着积雪、紧贴着悬崖的羊肠小道上行走,于是战士们把羊毛围巾盖在悬崖边的冰雪上,给马铺路。
路上休息条件可想而知,无非是找个雪窝,折些树枝架着,再铺上小树枝,三人一组铺一床被子盖两床被子。由于太累了,战士们一躺下就睡着了。
当时有多冷呢?刚好是50年一遇的酷寒,夜晚气温已下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。要出发了叫大家起来,不少战士冻坏了脚,站不起来了。
有一位叫刘新宽的同志,平时体质较弱,这次两脚脚背的皮肤都冻得脱掉了,血流不止,只好送到后方治疗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同志们发誓“冻不怕,拖不垮,意志坚,勇向前”,互相搀扶,艰难地向预定战区挺进。
酷寒和疲劳之外,还有饥饿。因为敌人的狂轰滥炸,后勤跟不上,补给很困难,大家只能省吃俭用,炒面粉就着白雪吃。
毕竟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,不偷不抢,他们用毛毯等跟当地的百姓交换获得一些食物,比如冻土豆。由于天冷,冻得硬邦邦的,跟石头差不多,就这大家吃的依然津津有味。
(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吃冻土豆)
经过了比红军长征还要艰难的行军(宋时轮说比长征还要艰苦),第九兵团的战士们经受住了人类极限的考验,11月21日前,15万人马陆续全部到达了预定战区。
这是在美国满天侦查飞机的眼皮底下完成的秘密潜伏,且未被发现,被西方军史学家称之为“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”。
麦克阿瑟是个优秀的指挥官,再次乘坐着飞机亲自巡视,清楚地看到白雪皑皑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,他向身边的人炫耀说,交通线已被摧毁,没有大部队运动和集结的痕迹。
既然我们潜伏成功了,剩下的就要看敌人会不会按照剧本走。如何把敌人诱入到指定战场,其实也是一门学问,估计只有志愿军能做到。
志愿军按照毛泽东的部署,用少量部队顶到最前方主动进攻敌人,然后故意示弱,边撤边打。而且在后撤的过程中,还要有意在阵地和道路上丢弃部分破旧装备,制造出狼狈逃窜的假象。
同时,主动释放在第一次战役中俘获的美军俘虏,并向他们透露我方部队粮食短缺,准备于近期撤回国内的假消息,从而诱使敌军冒进北上。
虽然这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孙膑就发明了的减灶计,换国民党都不大可能上当,但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哪里见过这种打法,真以为志愿军怯战溃逃了,所以加速进行追赶。
这样一来,冒进的敌人在东西两线,分别被拉成了一条细细的香肠,缠绕在朝鲜的大山之中,而这里,就是志愿军预设的阵地。
11月27日,志愿军突然发起猛攻,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,扑向美军,美第7师和陆战1师被切割成了5块。
但是这饺子并不好包,严寒加上装备差,严重影响了战斗力。对志愿军而言,最强大的敌人不是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,而是酷寒。并且发起总攻这天,当地又下了一场大雪。
战士的脚、袜子和手等冻得像雪一样白,手榴弹的弦也拉不出来,引信也不发火。迫击炮的身管因为寒冷收缩,导致迫击炮七成无法射击。士兵们的手与炮弹炮身都粘在一起了……
冲锋还好,就怕在阵地上一动不动地潜伏。战士们穿的是胶鞋,零下几十度,大家的脚都冻溃烂了,胶鞋就冻在脚上,根本脱不下来,一脱下来就撕下来一层皮。
而且还不能用火烤,一烤火更麻烦,只能捂着,慢慢地暖过来,最后好多战士不得不截肢,太触目惊心了。
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胶鞋质量差,其实这是志愿军能穿的最好的鞋子,是解放上海时,上海的无产阶级送的回力牌胶鞋,大家平时不舍得穿,因为要打美国鬼子,才拿出来穿的。
这种鞋走起路来很轻松,也适合走山路。但是纵然质量再好,也扛不住50年一遇的零下40度的严寒。
相反,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,皮衣皮帽鸭绒棉大衣,还可以随时喝上热咖啡,晚上可以睡暖烘烘的帐篷之外,每人一个鸭绒睡袋。
就这,他们还迅速修了一个临时飞机跑道,能随时提供弹药和补给,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转移伤员。
我们织好了包围圈,但由于寒冷战斗力严重下降,明明送到嘴边了,就是吃不下这“美味”的饺子。根据美军的记载,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:
“中国士兵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,他们在树林里不知躲藏了多长时间,树林边有条小河,十多米宽,河水不深,河上的冰已经被我们的炮火炸碎了,河水冒着水汽在缓缓地流淌。”
“中国士兵正在淌水过河,上岸后,他们的两条裤腿很快就被冻住了,他们跑得很慢,因为他们的腿被冻住了不能弯曲,枪好像也被冻住了。他们像僵硬的木头在移动。”
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情况下,27军还全歼了美军的骄傲、美国陆军最精锐部队“北极熊加强团”,上至团长,下至士兵,无一人漏网,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志愿军击毙。
在打扫战场的时候,一位班长张积庆捡到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蓝布,随后当做包袱皮用了。营长听说后亲自去看,发现这块包袱皮原来是敌人的军旗(团旗)。
营长赶紧把它作为战利品上缴。现在这面旗子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文物,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。
就这样鏖战到了12月5日,美陆战一时突然开始突围,准备后撤,宋时轮及时调整作战部署,开始围追堵截。
最难的就是设伏。由于大地冻得硬邦邦的像铁块,根本没法挖掩体,战士们就趴在雪地里死等敌人,很多人趴着趴着就被冻死了。
在这次战役中,第九兵团有三个连队,成建制地全员冻死在阵地上,被称为冰雕连,番号是20军59师177团2营6连、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。
一位老战士回忆: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那个雪坑里面,枪就这样朝向那个公路。我想去拉一拉,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硬了,他们都活活冻死在那个地方了。
老战士刘伯清回忆说:“冷到什么程度呀,讲了你都不敢信,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,一碰整个就掉了,一点都没的知觉喽!”
阻击战最惨烈的当属水门桥阻击战,这是敌人败退的必经之路。为了截断美陆战第1师的退路, 20军两次组建敢死队,把水门桥炸掉,但是很快就被求生欲望很强的美军给修好。
第三次炸桥时,第27军80师组成两个连队的“敢死队”。12月6日,200百余名敢死队员个个背负50余公斤炸药,借着夜色发起突击,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。
美1师师长史密斯绝望中发报,求援再次架桥。美军高层星夜指派驻日本部队去三菱重工紧急加工出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,然后用 C-119大型运输机飞一千多公里然后空投下去。
经过一昼夜紧张施工于8日下午4点,重新将桥架设成功,前后不过两天。美军担心再遭伏击,派小分队前去侦察。当美军士兵摸上水门桥对面的山头,当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
在冰天雪地里,志愿军20军58师整整一个连的百余名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卧在一条线上,每个人都呈手持武器注视前方的姿态,全部冻死在那里……
晚6点,美陆战一师幸存的1万多名官兵及1000多辆汽车和坦克,在接应部队的掩护下通过水门桥,终于撤出长津湖地区的崇山峻岭。过桥后,美军炸毁了桥梁以阻止志愿军的追击。
但志愿军第9兵团依然锲而不舍,20军全军组织出尚能战斗的二百余名士兵奋力追击,直至南兴港。为了撤走第十军,美国调派了193艘舰艇组织的庞大舰队。
可惜的是,因为缺乏向导、地图有误,历经美机轰炸拦阻、忍饥受冻、翻山越岭,直到美军撤退后,主力部队才从齐腰深的大雪中跋涉而来,错失了全歼美1师的良机。
1950年的圣诞节的前一天,美国完成了大撤退。麦克阿瑟也实现了他的诺言,那就是打完这一仗过圣诞节,只不过没打胜。
长津湖苦战,志愿军共歼敌13916人,成功收复朝鲜东北部地区。东线联合国军被迫撤回到了三八线以南。毛泽东评价九兵团: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。
不过志愿军也损失掺重,战斗减员19202人,非战斗减员高达28954人,减员数量占总数量的将近三分之一。
1952年9月,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,车行到鸭绿江畔的时候,宋时轮要求司机停车,下车后他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,然后脱帽弯腰,深深地鞠躬。
当他抬起头来时,警卫员发现,这位头发开始花白的将军,已经泪流满面,悲痛的不能自已。
长津湖战役令中美都重新认识了对方。麦克阿瑟也沉痛地发现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已经过时,需要重新认识中国。而中国人也认识到,美帝这张纸老虎不一般,肯定是加厚牛皮纸做的。
我们的爷爷辈们,曾在地狱一般艰苦的条件下,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浴血奋战,唯一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,好让后世子孙能够挺直腰杆。
当前,美国发起了旨在遏制中国的贸易战,我们当然不能屈服,因为我们遇到的困难,跟我们的爷爷辈的志愿军战士们比可以忽略不计。
敬天法祖的我们,当然也要像他们那样,上对得起先人,下对得起子孙。我们这一代人也要给历史的一个交代。
69年前,中国不可欺;69年后的今天,中国人依然不可欺。贸易战中国必胜,这是民族的历史和性格决定的,我们也很无奈。